Скануйте, щоб завантажити додаток Gate
qrCode
Більше варіантів завантаження
Не нагадувати сьогодні

Таємниці скарбниць глобальних центральних банків: ігри влади за 81 тисячу тонн золота

robot
Генерація анотацій у процесі

你有没有想過,各國央行手裡握著多少 золота?這不是什么虛擬資產,而是實實在在能砸死人的真金白銀。最近通脹壓力和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各國央行又開始瘋狂囤金。我們就扒一扒這個黃金儲備排行榜背後的故事。

為什麼央行非要存黃金?

說白了,黃金就是央行的"保險箱"——對抗通脹、抵禦風險、穩定貨幣。尤其是在美元霸權動搖的年代,黃金成了各國央行的"避險武器"。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到2020年底,各國央行購金量達到50年來的新高。啥意思?就是全球央行都在"搶"黃金。

全球TOP 10黃金儲備國大揭秘

第1名:美國 - 8133.53噸

美國一國就擁有全球黃金儲備的四分之一多,比第二名德國多出4763.8噸。簡直是"黃金帝國"。不過問題是——美國對黃金儲備的透明度堪憂。傳言諾克斯堡和紐約金庫的黃金真實性文件丟失,還有人質疑美國黃金品質不高(多數是老購,如果重新冶煉成24K金條,儲備量會大幅縮水)。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美國權力的脆弱點。

第2名:德國 - 3355.14噸

有趣的是,德國黃金分散存放在三個地方:法蘭克福、紐約和倫敦。這是冷戰遺留——當年為了安全,黃金被疏散到盟國。到2013年,德國央行宣布要收回40%以上的黃金。這個動作有點狠:不信任美國,開始要回自己的家當。德國央行甚至在法蘭克福貨幣博物館公開展示部分黃金供參觀,透明度比美國高多了。

第3名:意大利 - 2451.86噸

意大利的黃金儲備從1999年至今保持穩定在24.52億美元,20年紋絲不動。在經濟動盪的歐洲,這算是"定海神針"。

第4名:法國 - 2436.34噸

法國曾排名更靠前,但2004年央行經濟部長薩科齊一頓操作,直接拋掉了20%的黃金儲備來還債。現在法國黃金存在巴黎法蘭西銀行,已成"歐洲黃金大戶"。

第5名:俄羅斯 - 2332噸

俄羅斯這十年來黃金儲備增長最凶。為啥?一是普京執政以來的"去美元化"戰略,二是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動搖了。烏克蘭戰爭後,俄羅斯遭多輪制裁,盧布貶值,黃金儲備的重要性更凸顯。俄羅斯本身還是全球第三大黃金生產國,自產自儲。

第6名:中國 - 2010.51噸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黃金儲備2010噸,但這個數字水分有多大?這是個謎。中國央行2000-2015年長期不披露黃金儲備數據,最近才頻繁更新。有人質疑,中國實際黃金儲備可能遠超官方數字。這種"神秘"也是一種權力象徵——你們猜不透,我就贏了。

第7名:瑞士 - 1040.01噸

瑞士雖然黃金儲備不算全球最多,但地位特殊:它是國際"黃金保險箱"。許多國家的黃金都存在瑞士。瑞士70%黃金存放在瑞士國家銀行,20%在英格蘭銀行,10%在加拿大。多元化存放就是在下棋。

第8名:日本 - 845.98噸

日本黃金儲備這些年沒有重大變化。有意思的是,日本央行反而更關注美元儲備而非黃金,這反映了日本對美元和日元的信心。

第9名:印度 - 787噸

印度雖然黃金儲備總量不多,但增長策略穩健。去年雖然只增加了6噸(看起來很少),但對於印度這個"黃金消費大國"來說,這是政策調整的信號——央行也開始囤金了。印度一半以上黃金自己存著,剩餘放在英格蘭銀行和瑞士巴塞爾。

第10名:荷蘭 - 612噸

荷蘭進入TOP 10靠的是"棄土耳其"——土耳其前兩年大幅減少黃金儲備後,荷蘭順位上升。有趣的是,荷蘭曾把51%黃金存在紐約,後來決定往回運,現在大部分存在國內,少部分在倫敦和渥太華。這也是對美國的某種"不信任投票"。

英國為什麼這麼特殊?

英格蘭銀行雖然自己黃金儲備只有310.3噸(全球排名16),但手裡握著約310噸——這是各國委託它保管的。這就是權力。許多國家的黃金都藏在倫敦地下金庫的密室裡。

但也正因為這樣,麻煩就來了——委內瑞拉要回黃金時英國拖著不還,羅馬尼亞要從倫敦召回黃金也費了半天勁。這些"黃金爭奪戰"背後是國際政治的博弈。

底層邏輯

全球央行囤金的真相就一句話:不信任法定貨幣,回歸硬資產。美國有8000多噸、俄羅斯瘋狂增加、中國神祕囤積——各國央行的黃金儲備就是在用實際行動投票:“美元?不太行。黃金永不過時。”

這波操作,跟加密圈的"去中心化"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在用實實在在的東西來規避單一權力中心的風險。

Переглянути оригінал
Ця сторінка може містити контент третіх осіб, який надається виключно в інформаційних цілях (не в якості запевнень/гарантій) і не повинен розглядатися як схвалення його поглядів компанією Gate, а також як фінансова або професійна консультація. Див. Застереження для отримання детальної інформації.
  • Нагородити
  • Прокоментувати
  • Репост
  • Поділіться
Прокоментувати
0/400
Немає коментарів
  • Закріпит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