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的供應動態自2015年創立以來經歷了顯著的轉變,從通貨膨脹模型演變爲許多人現在所稱的通貨緊縮生態系統。與具有2100萬個幣的供應上限的比特幣不同,以太坊沒有最大供應限制,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經濟框架,持續演變。到2025年,流通中的eth供應超過1.16億個代幣,反映了網路復雜的發行機制和日益增長的採用率。這個供應數字代表了在以太坊的發展歷史中實施的多個協議升級和經濟設計選擇的結果。從通貨膨脹到潛在的通貨緊縮資產類別的轉變代表了迄今爲止加密貨幣經濟學中最重要的轉變之一,根本改變了投資者對價值的看法。姨太作爲一項技術平台和價值儲存工具。在其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時代,以太坊維持了相對較高的發行率,以激勵礦工保護網路,這導致年通脹率有時超過4%。然而,隨着關鍵協議升級的實施,特別是EIP-1559引入的代幣銷毀機制以及向權益證明(Proof-of-Stake)共識的過渡,以太坊的通脹率急劇下降,在網路活動高峯期,銷毀的姨太數量超過發行的姨太,出現了淨供應減少的情況。
以太坊代幣經濟模型代表了加密貨幣生態系統中最復雜的經濟框架之一,平衡了網路安全激勵與受控供應管理。以太坊的總供應量作爲一個動態變量而非固定常量,根據網路使用情況、質押參與率和市場條件進行調整。這種半彈性的供應模型使以太坊與像比特幣這樣更爲僵化的貨幣系統有所不同,提供了靈活性,支持者認爲這創造了一個更具韌性和適應性的經濟框架。雖然沒有以太的最大供應量,但發行和銷毀機制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效地調節了增長率,可能在某些網路條件下導致供應收縮的延長週期。門用戶在做出投資決策時,特別受益於理解這些供應動態,因爲它們直接影響姨太的貨幣政策和潛在的長期價值主張。
| 供應機制 | 工作量證明時代(2022年之前) | 權益證明時代(2022年後) |
|---|---|---|
| 發行率 | ~4.5% 年利率 | ~0.5% 每年 |
| 代幣銷毀 | 無 | 基於網路使用的變量 |
| 供應增長 | 持續通貨膨脹 | 潛在的通縮 |
| 驗證者獎勵 | 不適用 | ~4% 年利率用於質押者 |
對於審視以太坊總供應量的加密貨幣投資者來說,了解大約60%的總供應量源於初始分配是至關重要的,後續的發行來自區塊獎勵。在權益證明下,目前的發行率相比於以前的基於挖礦的系統有了顯著減少。這種新供應創造的大幅減少,加上交易費用的持續銷毀,形成了一種直接響應網路利用的貨幣政策——更高的使用率導致更多的以太永久性地從流通中移除,這可能抵消或超過新的發行。
2022年9月成功完成的合並(The Merge)代表了以太坊歷史上最重要的升級,基本上通過將新發行量減少約90%來改變其供應動態。這個從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到權益證明(Proof-of-Stake)的關鍵轉變消除了能源密集型的挖礦,轉而採用基於驗證者的共識,極大地減少了網路的環境影響,同時降低了新以太的創造速度。合並有效地重新配置了以太坊的貨幣政策,爲可能持續的供應收縮時期奠定了基礎——這是主要加密貨幣資產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特徵。合並後的數據顯示,在網路活動高峯期間,以太坊經歷了多次通縮日,交易費用燃燒所銷毀的以太超過了通過驗證者獎勵所創造的以太,證明了這些設計變更對總以太供應的實際影響。
雙重機制的質押和銷毀現在構成了以太坊供應動態的基石,創造了一個復雜的經濟框架,能夠有機地響應網路使用模式。目前,超過25%的流通中的以太供應量已被承諾用於質押,有效地將這些代幣從活躍流通中移除,同時保障網路,並爲驗證者賺取約4%的年回報。這一質押參與率對市場流動性和價格發現具有重要影響,因爲可用供應的很大一部分仍被鎖定在驗證活動中,而不是積極交易。同時,自2021年8月實施EIP-1559銷毀機制以來,數百萬個以太被永久移除,這抵消了新的發行,並從根本上改變了供應軌跡。Gate爲加密貨幣投資者提供了全面的工具,以監控這些持續的供應變化,使其能夠基於實時的以太供應動態而非投機做出更明智的交易決策。這兩種力量之間的復雜平衡——基於質押的發行與基於交易的銷毀——創造了一種貨幣政策,能夠根據對區塊空間的需求自動調整,可能使以太成爲首批具有自我調節供應機制的主要數字資產之一,該機制可以根據實際利用指標而非任意算法規則擴展或收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