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廣場活動:#发帖赢代币TRUST 💥
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相關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13,333 枚 TRUST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11月6日 – 11月16日 24:00(UTC+8)
📌 相關詳情:
CandyDrop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990
📌 參與方式:
1️⃣ 在 Gate 廣場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相關;
2️⃣ 內容不少於 80 字;
3️⃣ 貼文添加話題: #发帖赢代币TRUST
4️⃣ 附上任意 CandyDrop 活動參與截圖。
🏆 獎勵設定(總獎池:13,333 TRUST)
🥇 一等獎(1名):3,833 TRUST / 人
🥈 二等獎(3名):1,500 TRUST / 人
🥉 三等獎(10名):500 TRUST / 人
📄 注意事項: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或灌水;
得獎者需完成 Gate 廣場身份認證;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 Gate 所有。
當外國人開始玩中文土狗:一場跨文化的加密造富實驗
波蘭交易員的震驚時刻
第一次看到那個中文幣的市值突破2000萬美元的時候,Barry整個人是懵的。
作為WOK Labs的聯合創始人,這位波蘭老哥運營著一個幾百人的歐洲交易員社群。但當那個幣繼續飆到6000萬、1億美元的時候,他們的群已經炸了——一堆人瘋狂往BSC鏈充錢,根本搞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只知道價格在漲。
這不是個例。10月8日那天,BSC鏈的交易量暴漲到60.5億美元,直接回到了2021年那波山寨狂潮的水準。只不過這次帶頭的不是什麼機制幣,而是一堆中文MEME。
數據更瘋狂:當天超過10萬新玩家湧入,接近70%的人賺到錢了。活躍地址比上個月同期多了快100萬個。這波真的把不少外國人拉進了BSC的世界。
文化壁壘成了最大的門檻
「以前我們玩MEME都是跟著美式網路文化走,自嘲、反叛、那些梗我們都懂。」Barry說,「但這次突然冒出來的中文MEME,把很多西方玩家整不會了。」
歐美那邊玩幣更喜歡陰謀盤,依賴以太坊體系,跟著大KOL或團隊控盤拉升。這種社群建得慢,但大佬們拿著底部籌碼,隨時可能洗盤。所以在歐洲很難搞出長期的東西。
中文社群就不一樣了。他們更重視情感共鳴和故事,在微信群裡「講故事」拉人氣,理論上更容易形成長期社群。
特別是這輪週期,中國玩家簡直爽翻了。只要買你覺得會火的IP(或者某個意見領袖提到的幣),就能「印鈔」。有個散戶7天內換了65種BSC上的中文MEME,每個先投100-300美元試水,看哪個有勢頭再加倉。一週下來淨賺8.7萬刀。
這種「撒網式」打法很典型。與此同時,歐美玩家也開始放棄50萬美元左右的小盤幣,轉向500萬美元起步的、更有確定性的標的。
Barry這樣連結中西方市場的Agency也越來越活躍了,幫亞洲項目贏得西方信任,也幫歐洲團隊進入亞洲。他覺得,這場文化差異可能正在孕育新的跨圈合作機會。
從Doge到中文MEME,思維體系完全不同
往回看,西方MEME幣的老祖宗是2013年那個Doge,兩個程式員拿它嘲諷某種幣的嚴肅氣質。結果2021年5月,靠著馬斯克等名人帶貨和社群熱情,市值衝到了888億美元。
後來的那隻青蛙也是類似路徑,4chan社群孵化出來的文化梗,2023年初上線後迅速爆紅,市值破10億。項目方直接聲明「毫無內在價值,僅供娛樂」。
這種價值觀主導了之後大量的Solana MEME——虛無主義、黑色幽默、反映真實世界價值的顛覆。Solana上的MEME用圖像梗和反叛精神抓住投資者想像,也讓它主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注意力經濟。
中文MEME就完全不是這個路子了。它們植根於共鳴和身分投射。比如那些打工人自嘲的幣,映射底層社畜的無奈;修仙系列對應網民逃離現實的幻想;某個「人生」系列直接承載了一夜暴富的夢想——而且它們都有個共同特點,跟官方沾點關係。
對華人來說這叫「把路走寬了」,但對歐美玩家來說,這類名字意味著上限被「體系」控制了——願不願意拉盤,全看官方心情。
但那個「人生」系列的爆發,確實得益於情緒共鳴。它對標之前火的某個「人生」概念,這種創新敘事明顯不同於Doge的諷刺,更訴諸忠誠和情懷。
當這個印象被足夠多人理解,這個Ticker就被綁定在體系裡了。官方被拿出來嘲諷時就「不得不拉盤」——這可能是很多洗盤後還拿得住的人的想法。
這波MEME熱潮也不全是散戶自發的。從何一那句玩笑,到某位創始人回覆,再到官方互動,最後推出的MEMERush平台,分步驟、分階段放利好,分時間段維持高市值MEME的出圈、中期流動性、後期延續性。
把原本無序的MEME發行納入官方體系,讓狂歡更有組織性,同時把市場關注長時間鎖在BSC鏈上。
這種「上行階梯式」預期,也是為什麼剛開始多個熱門項目出現時,我們沒感覺到明顯的流動性虹吸效應。官方和社群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顯著的階梯式財富效應。
交易所們開始撕破臉了
10月11日,某Base負責人發推號召大家抵制收2%-9%上幣費的中心化交易所。
3天後,某預測市場項目創始人在X上爆料,說自己跟某頭部交易所談合作時發現,要想上線需要質押200萬代幣,支付總代幣8%的空投和行銷分配,還得繳25萬美元保證金。
他對比了兩家交易所,認為某合規平台更看重項目價值,而某頭部所更像「上市收費」。此言一出,那家頭部所迅速撰文否認,稱指控「完全不真實且具有誹謗性」,強調「從不收取上幣費用」,還威脅要採取法律行動。
隨後又發了個更克制的聲明,承認最初回應過激,但重申不收上市費。
就在爭論發酵時,某合規平台那邊也快速回應了。Base負責人公開表示:「讓項目上線交易所應該是0費用」。
但輿論開始反轉了。那家合規平台像是「賭氣」似的,正式宣布將某頭部所的主網代幣納入未來支持清單——這是歷史上首次支持直接競爭對手主網發行的代幣。
對此,某頭部所創始人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歡迎,还鼓勵對方上架更多BSC鏈項目。
本來「曝光」條款的那位也開始主動示好。Base負責人態度直接180度大轉變,先是發了個Base App演示影片,演示中甚至以那個「人生」系列為示例代幣,还用中文調侃「在Base App開啟某人生模式」。
這一系列動作被業界解讀為中美加密陣營的一次破冰,也順帶為Base鏈拉出了只久違的小金狗。
可以說,當亞洲市場帶來的交易量和關注度達到一定規模時,西方交易所不得不主動靠近中文社群了。
老外們開始學中文了
歐美主流媒體對這事高度關注。很多西方散戶在群裡感慨「幣價漲了我們都看不懂」,多數人直到價格起飛後才匆忙補票。
即使是像Barry這樣與中文體系有深度交流的社群,預判一個有內部文化含義的MEME時也常會遇到「只知其意不知其義」的問題。對海外投資者而言,中文元素一度成了入場新障礙。
歐美社群裡有些成員甚至開發了中譯英的土狗工具。前段時間還火了一系列老外學中文買MEME的影片。
這輪浪潮強調了「語言即機遇」這個觀念。對幣圈來說,不同語言背後的文化情感資訊本身就是一層價值資源。這是「第一次讓歐美投資者需要理解中文文化才能參與盛宴」。
Barry認為:「我覺得中文MEME這波行情已經臨近結束了。持續時間越長,給交易者帶來的PTSD也會越嚴重。我們可以看到這些MEME已經開始往小市值且更快的板塊輪動演化了。」
但他同時也說:「英文和中文已經是MEME市場裡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了,而且這種情況不會很快改變。中國有更大的市場,而且更容易受情緒驅動。歐洲市場往往更加滯後。我認為英文Ticker可能會回歸,但會變得更加與亞洲文化融合——由於這輪中文MEME帶來的靈感,它們會變得更加中國化:幽默、象徵意義和美學。」
寫在最後
未來想捕捉下一波MEME良機,僅靠運氣已經不夠了,還需要深入解讀不同地域社群的語言與文化。
AI目前可能幫助跨語傳播——比如自動生成中文梗圖、翻譯社交動態等——但AI畢竟難以取代對文化語境的深層理解。
我們也許會看到一個更加多極化的加密世界。Base、Solana等鏈上越來越多地出現了中文Ticker的「金狗」。西方和東方社群之間既有融合互鑑的新趨勢,也可能出現各自為政的分區生態。
而這些文化差異的夾縫中,也許就藏著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