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yer 3真的是下一個風口嗎?我扒了10個項目的底層邏輯

說實話,最近Layer 3這個概念有點火,但很多人還是搞不明白爲啥不直接用Layer。簡單說:L2主要解決速度和成本,L3則是在L2基礎上再做專業細分——DeFi有DeFi的方案,遊戲有遊戲的方案,AI應用有AI應用的方案。

爲什麼Layer 3值得關注?

從鏈上數據看,以太坊Layer的日均交易量已超主網,但瓶頸開始出現。L3通過模塊化設計,讓開發者能搭建更輕量、更高效的應用層。這有點像從高速公路再建出專用車道的感覺。

10個重點項目簡析

Arbitrum Orbit — 繼承了ARB作爲L2一哥的優勢,生態已成體系,Orbit主要是讓開發者快速部署專用L3。技術成熟度最高,但競爭也最激烈。

zkSync Hyperchains — ZK路線的代表,零知識證明的安全性理論上更強,但計算復雜度也高。最近生態活躍度還不錯。

StarkWare系列(StarkEx L3)— 這家公司的ZK技術確實是業界頂尖,但生態不如Arbitrum廣。DeFi和NFT應用有潛力,但生態成熟度還需觀察。

Polygon Miden — 承繼Polygon龐大生態,Miden主打隱私+效率,但項目進度相對較慢,社區熱度不如前幾個。

Metis / Loopring / Fuel / Scroll / Aleph Zero / Celestia — 這些項目各有特色(並行執行、DEX優化、模塊化等),但體量和生態活躍度參差不齊。Celestia的模塊化理念比較新穎,但落地應用還在早期。

投資者需要知道的風險

  1. 賽道還很早:L3應用生態遠不如L1/L2成熟,大多是開發者在試驗階段
  2. 監管不明確:分層越多,監管風險就越模糊
  3. 流動性碎片化:資金分散到各個L3,可能導致某些項目流動性枯竭
  4. 技術風險:ZK證明、Rollup等方案都還在不斷迭代,bug風險存在

核心觀點

Layer 3確實是區塊鏈演進的方向,但投資邏輯要清楚

  • 短期看:誰的生態應用最先上線、誰的TVL最先破千萬美金
  • 中期看:技術方案的成熟度和安全審計進展
  • 長期看:能否吸引主流應用遷移,而不是賺快錢

目前最穩妥的選擇是Arbitrum Orbit(背靠ARB生態),風險收益平衡最好的是zkSync(技術信仰者較多),最激進的玩法是追新興的小項目(但風險對應更高)。

做功課是前提,別因爲看起來有概念就衝。鏈上數據、團隊背景、應用數量這些都要看。

ETH5.04%
ARB6.46%
ZK7.77%
METIS4.29%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