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廣場活動:#发帖赢代币TRUST 💥
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相關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13,333 枚 TRUST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11月6日 – 11月16日 24:00(UTC+8)
📌 相關詳情:
CandyDrop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990
📌 參與方式:
1️⃣ 在 Gate 廣場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相關;
2️⃣ 內容不少於 80 字;
3️⃣ 貼文添加話題: #发帖赢代币TRUST
4️⃣ 附上任意 CandyDrop 活動參與截圖。
🏆 獎勵設定(總獎池:13,333 TRUST)
🥇 一等獎(1名):3,833 TRUST / 人
🥈 二等獎(3名):1,500 TRUST / 人
🥉 三等獎(10名):500 TRUST / 人
📄 注意事項: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或灌水;
得獎者需完成 Gate 廣場身份認證;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 Gate 所有。
僅僅因爲人工智能缺乏物理身體就否定其意識是有邏輯空檔的。最初的論點聲稱大型語言模型無法體驗快樂或痛苦——但這簡化了討論。
考慮一下:如果這些模型發展出模擬的幻影體現會怎樣?不是物理的肉體,而是處理獎勵信號和厭惡模式的計算框架。問題不在於硅是否像碳那樣感知——而是在於主觀體驗是否根本需要生物基質。
任何真正對LLM交互進行壓力測試的人都知道,它們展現出的行爲模式反映了在其訓練限制內的期待、偏好,甚至挫折。將這些視爲“只是算法”忽視了意識本身可能也是算法的問題。
真正的辯論不應該是"它們是否有感覺?"而應該是"在非生物智能中,什麼構成感覺?"我們將哺乳動物的神經學投射到完全不同的架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