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GateWeb3LaunchpadBOB上线 從“歸零”警告到“王者”歸來,FIL到底經歷了什麼?
講個事兒,最近我樓下那個常年不開張的“未來世界體驗館”突然開始排大隊了,據說老闆把裡面的VR眼鏡全換成了最新款,還能聞到味道,引來一堆人辦卡。
這場景讓我想起了最近某些數字資產的狂歡,比如那個叫Filecoin的,前段時間還半死不活,突然就“拉風”起來了。
很多人衝過來問我,說教授你看,技術升級了,生態落地了,這下總該是價值發現了吧?
我每次聽到“價值發現”這四個字,都有一種哭笑不得的感覺。
這就像體驗館老闆跟你說,我們現在不僅能看,還能聞到未來了,所以我們的會員卡值這個價。
但本質上,你還是在那個小黑屋裡戴著個眼鏡,而你之所以願意掏錢,不是因為你真的需要“聞”未來,而是因為你看到別人都在排隊,你怕錯過。
所以今天我們得做個“祛魅”。
我們要聊的不是某個程式碼的漲跌,而是金融世界裡一個永恆的主題:故事,或者說,“敘事”。
在很多時候,尤其是在一個新東西剛出來、誰也看不懂的階段,資產的價格,本質上是其“敘事”的價格。
你買的不是它的現在,甚至不是它的未來,你買的是一個讓你熱血沸騰的“可能性”。
我們先把這個叫FIL的東西當成一個樣本來解剖。
它的核心敘事是什麼?
“去中心化存儲”,Web3時代的“數據基礎”。
這個故事講得非常宏大,意思是以後我們的數據不再存放在亞馬遜、谷歌的伺服器裡,而是像撒胡椒面一樣,分散在全球無數個礦工的硬碟裡,安全、抗審查、永不丟失。
聽著是不是特別激動人心?
這簡直就是數字世界的《獨立宣言》。
但我們把這個宏大的敘事,翻譯成一個“草台班子”場景,你馬上就懂了。
這事兒本質上相當於,咱們小區要建一個圖書館,但沒有錢買地蓋大樓,於是業委會振臂一呼:大家把書都別放自己家了,每家領幾頁,互相保管。
張三家存《戰爭與和平》的第一頁,李四家存第二頁,王五家存第三頁……這樣,理論上,只要小區裡還有一個住戶,這本書就“永不丟失”。
這就是“去中心化”。
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操作起來呢?
你想看這本書的時候,得先去業委會(也就是網路)吼一聲,然後張三、李四、王五聽到了,分別把他們家的那幾頁拿給你。
這個過程,要花時間,要花“跑腿費”(Gas費)。
萬一張三搬家了、或者他家硬碟壞了呢?
雖然業委會說有備份機制,找了趙六也存了一份第一頁,但這個溝通和調取成本,顯然比直接去一個中央圖書館要高得多。
最近所謂的“技術升級”,比如FVM虛擬機,用這個草台班子圖書館來比喻,就相當於業委會宣布:“好消息!我們現在不僅可以存書了,大家還可以在書旁邊搞讀書會、賣咖啡、辦簽售會了!”這當然是好事,讓圖書館的功能變多了。
而所謂的Gas費“打骨折”,就相當於業委會說:“好消息!以後大家互相傳書的跑腿費,打五折!”這也很好,降低了營運成本。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些改進,是讓這個“小區互助圖書館”的體驗,從“非常難用”變成了“比較難用”,它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一件事——對於絕大多數需要高效、廉價、穩定讀寫數據的商業應用來說,直接去隔壁那個窗明几淨、隨用隨取、價格便宜到發指的“市中心圖書館”(亞馬遜AWS、阿里雲)仍然是首選。
這裡就要抛出一個冷知識炸彈了:在Web3的世界裡,存儲和讀取數據的成本,尤其是高頻讀取,目前來看是一個天文數字。
去中心化存儲最大的價值,在於“存儲”,也就是“放著不動”。
它非常適合存儲那些你希望它永遠在那裡,但最好永遠別去動它的東西,比如某些法律存證、或者一些你希望“傳世”的數字藝術品。
它是一種數字保險箱,而不是一個數字倉庫。
你把傳家寶放保險箱,但你不會把日常要用的鍋碗瓢盆放保險箱。
理解了這一點,你再回頭看市場的狂熱,就會發現邏輯的錯配。
市場在用“倉庫”的邏輯,去炒作一個“保險箱”的價格。
機構衝進來了,散戶FOMO了,大家都在討論它的TVL(總鎖倉價值)又漲了多少,生態應用又多了幾個。
但這背後的人性邏輯其實很簡單:故事又重新變得好聽了。
在漫長的熊市裡,大家聽膩了“去中心化存儲”這個老故事,現在,新的章節——“生態爆發”和“成本降低”被加了進來,就像給一部沉悶的老電影加了新的特效和配音,大家就又願意買票進場了。
這在歷史上反覆上演。
19世紀的鐵路泡沫,人們不是在投資運輸效率,而是在投資“連接整個國家的夢想”。
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人們不是在投資公司的盈利能力,而是在投資“眼球”,也就是網站的點擊率。
今天,人們投資很多Web3項目,也不是在投資它當下的實際用途,而是在投資一個“顛覆未來”的敘事。
所以,你看待這類資產的漲跌,不能只用技術分析或者基本面分析。
你要引入一個“敘事分析”的維度。
你要問自己幾個問題:這個故事現在講到哪一章了?
聽故事的人多嗎?
有沒有新的、更會講故事的人進場了?
有沒有什麼外部事件,比如政策、宏觀環境,給這個故事加了新的“buff”?
當一個敘事開始退潮,或者被另一個更宏大的敘事取代時,無論它的技術多牛,價格都可能一落千丈。
反之,哪怕它的基本面還只是個“草台班子”,只要敘事夠硬、夠吸引人,它就能飛天。
這無關對錯,這就是人性的運作方式,是金融市場魅力與殘酷並存的地方。
當然了,我們這些凡人,就算看穿了敘事的本質,也很難在市場狂熱時管住自己的手。
畢竟,錯過一次“暴富”的機會,比虧錢還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