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广场「创作者认证激励计划」开启:入驻广场,瓜分每月 $10,000 创作奖励!
无论你是广场内容达人,还是来自其他平台的优质创作者,只要积极创作,就有机会赢取豪华代币奖池、Gate 精美周边、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丰厚奖励!
参与资格: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报名👇
1️⃣ 其他平台已认证创作者
2️⃣ 单一平台粉丝 ≥ 1000(不可多平台叠加)
3️⃣ Gate 广场内符合粉丝与互动条件的认证创作者
立即填写表单报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丰厚创作奖励等你拿:
🎁 奖励一:新入驻创作者专属 $5,000 奖池
成功入驻即可获认证徽章。
首月发首帖(≥ 50 字或图文帖)即可得 $50 仓位体验券(限前100名)。
🎁 奖励二:专属创作者月度奖池 $1,500 USDT
每月发 ≥ 30 篇原创优质内容,根据发帖量、活跃天数、互动量、内容质量综合评分瓜分奖励。
🎁 奖励三:连续活跃创作福利
连续 3 个月活跃(每月 ≥ 30 篇内容)可获 Gate 精美周边礼包!
🎁 奖励四:专属推广名额
认证创作者每月可优先获得 1 次官方项目合作推广机会。
🎁 奖励五:Gate 广场四千万级流量曝光
【推荐关注】资源位、“优质认证创作者榜”展示、每周精选内容推荐及额外精选帖激励,多重曝光助你轻
之前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研究跨链协议,但越看越觉得累。
不是技术复杂,而是每次看到“跨链体验更快”“手续费更低”这类卖点。
我都会冒出一句:“这些东西很好,但你们靠什么赚钱?”
有次和一个朋友聊天,
他问我:“你知道跨链最大的矛盾是什么吗?”
我说不知道。
他说:“大家都在用,没人能从跨链本身赚钱。”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过去几年那么多跨链项目做不大。
模型不通,越用越亏,注定拼补贴。
直到这次看到 Rhea 和 NEAR Intents,我又想起那句话。
但这次,答案完全反了过来。
我第一次看到一个跨链系统,把“别人越用 → 我越赚”这件事,讲得清清楚楚。
进入正文。
当 Rhea 遇上 NEAR Intents:非 EVM 的 DeFi 真正开始动了
参与了很多嘴撸项目投研后,很少有项目能让我突然“开窍”。
Rhea + NEAR Intents 就是其中一个。
不是因为他们数据吓人,而是因为他们真正把一个多年没人解开的跨链问题翻转了:
跨链不再是消耗,而是收入。
NEAR Intents 不是工具
它更像所有链都绕不过去的“结算收费口”
以前说跨链,就是桥、Swap、绕来绕去、体验碎。
NEAR Intents 的逻辑只有一句:“你想要什么?”
比如:
把 ETH 换成 SOL
把 A 链资产借到 B 链
把 BTC 抵押借 USDT
你只要说目标,系统自动跑:
自动比价
自动比深度
自动路由
自动完成执行
关键点只有一个:
不管你在哪条链发起操作,最终结算都在 NEAR。
你在 Solana 操作 → 结算在 NEAR
你在 Base 操作 → 结算在 NEAR
你在任何链操作 → 还是 NEAR
所以每一笔都要付 NEAR 的结算费。
简单一句:
别人热闹,NEAR 收钱。
Usage = Revenue。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跨链使用量”可以变成“链的价值”。
Rhea 做的事情更直接
它把那些沉睡多年的非 EVM 资产拉回了 DeFi 世界 ZEC、LTC 这些老公链市值都不小,但在 DeFi 里基本没存在感。
不能借
不能抵押
不能做收益
就像关在玻璃罩里。
Rhea 的做法很简单,但杀伤力极大:
统一借贷池(Unified Pool)
抵押 ZEC → 借 USDT
抵押 BTC → 借 SOL
抵押啥、借啥都可以
跨资产
跨链
跨生态
全打通。
和传统的“隔离池”完全不是一个时代。
而且因为跨生态统一池的效率更高,利率直接翻倍:
Base USDC/USDT:约 6%
Rhea:能上到约 12%
这是我以前根本没想过的——
原来这些老资产这么能打,只是以前没人把它们接起来。
数据给的冲击是真实的
我不喜欢堆数据,但这次必须提。
因为增速太夸张:
TVL 占 NEAR 全链 94%+
30 天交易量接近 10 亿美金
协议收入足够回购代币
Intents 已处理 230 万笔跨链操作
这些不是“计划上线”。
是现在正在跑的业务。
你必须承认:
市场已经在用脚投票了。
KOL 和机构的态度变得非常快
最近两周,我明显感觉到一个方向变化。
一些老牌交易员、数据分析师、研究者都开始主动聊 NEAR、Rhea、Intents。
Illia(NEAR 联创)一直强调:
“Intents 不是跨链工具,是下一代链抽象。”
Raydium 已经挂出 ZEC/SOL 交易对
很多钱包开始默认使用 Intents
数据平台也在分析它的费率模型
这些都是“已经落地”的信号。
不是喊叙事,是实打实在走的路径。
我的结论很简单
NEAR 可能是第一个真正把跨链使用量变成“链本身收入”的生态。
以前跨链是:
“大家用,我来补贴。”
NEAR 现在变成:
“大家用,我收费用。”
Rhea 又把非 EVM 资产的天花板完全打开。
这两个组合在一起,我第一次看到:
链抽象不是一个概念。
是一个能持续赚钱的模式。
跨链不是消耗,而是收入。
用户不是成本,而是价值来源。
这就是我这次最深的感受。
我写链上能写这么久,不是因为项目多,而是偶尔能遇到那种“把商业逻辑讲透”的新东西。
@rhea_finance + @NEARProtocol 就是其中一个。
它不是喊未来,而是已经跑出来。
不是靠想象,而是靠结算费和真实 TVL 在增长。
这就是我为什么开始认真看这个方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