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 APP
qrCode
更多下载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0x老法师
vip
币龄 7.4 年
最高VIP等级 2
用户暂无简介
很多人问我:现在平台这么多,你为什么会推荐 Rally?
我想了想,其实原因很简单。
Rally 给我的感觉,就是“它不玩花的”。东西都摆在链上,看得见,也查得到。积分怎么来、贡献怎么算,都清清楚楚。没有那种你写半天结果算法不给你曝光的无力感。
我喜欢这种方式。
因为我写东西的时候,就是想让真正的人看到,不是想跟平台的黑箱斗智斗勇。
Rally 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小创作者都一样。你是新人也好,你是老油条也好,只要你愿意写、愿意参与,你的分就能一点一点累起来。不是那种“靠关系上位”的套路。我觉得这一点,对中文用户特别友好。
对项目方其实也是一样。想知道社区是不是真的有在动,直接看链上记录就行了。谁参与谁不参与,一目了然,不会掺水。
说句心里话,这几年写内容写多了,我越来越讨厌那种“你写得再好也没人看,因为平台不推你”的地方。浪费时间,也让人心凉。
所以当我看到 Rally 的机制时,我就觉得:“终于有个地方是按你真做了多少来算,而不是按平台心情来算。”
如果你也想找一个不用讨好平台、能靠真实贡献积累价值的地方,可以试试 Rally。
至少对我来说,这个平台让我写东西这件事重新变得有意义。
以上内容为此次活动投稿。
也特别感谢 @RallyOnChain —— 让创作者的努力变成自己能握住的东西。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这一圈玩下来,我越来越有感觉:
市场里喊得震天响的项目多,
但真能放着不慌的,少得可怜。
大多数所谓的 RWA,都是喊口号比赚钱快的,
一旦行情甩你一脸,连底都抓不住。
Theo @Theo_Network 却不一样,
稳得像老江湖手里那把留着多年不卖的老刀,
你不必天天盯盘,也不会突然掉链子。
一个真正能当底仓的链上美债结构
thBILL 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把合规与流动性两件事同时做对了。
它的底层不是“自称国债”的代币,而是由传统发行方管理的美国国债篮子,收益由 Wellington 的 ULTRA 基金短端利率托底。
链上跨链布局很全面,但最有“能跑起来的感觉”的还是 Arbitrum @arbitrum:
网络成本低
生态 DeFi 密度高
流动性很快能聚起来
上线不到三个月,TVL 破 1.5 亿美金,其中大部分是在 Arbitrum 上堆出来的。
更夸张的是:刚上线就冲到 Arbitrum RWA 第二位,还进了 DRIP,这是很多项目做一年都摸不到的高度。
thBILL 这种“利率底座”,本质上是给链上提供了一种可依赖的稳定收益组件。
行情再怎么甩,它都像是你的组合里那个“保持节奏”的角色。
黄金,也可以不是躺着吃灰的资产了
黄金在传统金融里的痛点很明确:
不生息,还要付钱。
Theo 推的这条 thGLD 线,是我第一次看到“黄金也能长美元收益”的链上结构
ARB-7.08%
post-image
post-image
post-image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如果 Layer2 的治理机制,也能「先思考,再行动」,会怎样?
嗨 @Scroll_ZKP
你们已经构建了一个极具效率的 L2——安全、快速、兼容性好,也让开发者更容易上手。
但当生态越来越大,公平性与自治性的问题会越来越关键。
特别是在排序器决策、状态争议等环节,单点裁定的风险依然存在。
这时候,@GenLayer 的 Optimistic Democracy Consensus 就能发挥作用。
想象一下:
AI 验证者先推理每一次争议,提出合理的仲裁建议,
只有在必要时才触发链上审查。
→ 更智能的欺诈证明机制
→ 更自主的共识过程
→ 更低的中心化风险
如果 Scroll 能接入这种「会思考的共识」,那它将不仅仅是一个高效的扩容方案,
而是一个自我治理、智能决策、公开透明的新型 Layer2。
这会不会,才是 L2 进化的下一步?
@GenLayer @Scroll_ZKP
SCR-4.92%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刷 ODaily 时,一条新闻直接把我吸住了
Gate Connect 首创 Apple Pay 卖币功能正式上线!
我当时整个人愣了一下:
“等等,卖币还能用 Apple Pay?这也太丝滑了吧。”
于是赶紧去查资料,结果越看越震惊:
全球首个支持 Apple Pay 卖币的加密平台
一键卖币,实时提现至 Visa / Mastercard
Apple Pay 加密体系 + Gate 四重安全验证
同时覆盖 Apple Pay、Google Pay、银行卡、SEPA、PIX 等支付方式
这已经不是“方便”两个字能形容的了,
更像是,加密提现体验直接跨了一个时代。
第一时间就打开 Gate App 看了一下,流程意外地简单:
点击【提现】→ 选择【法币提现】
输入金额 → 付款方式选【Apple Pay】
点击【预览订单】→ 勾选用户协议
再点【通过 Apple Pay 继续】,完成安全验证
进入 Apple Pay 界面确认款项,等待处理完成即可
(不会操作的朋友可以看官方指引👇)
👉 操作指南:
作为一个经常操作加密资产的人,这次真的被 Gate 惊到。
他们不只是上线了一个功能,
而是重新定义了“卖币”的速度与体验”。
对我来说,这不只是“方便”,
更是一种信号
加密世界正在变得主流、合规,
而且真的越来越“好用”。
所以我真心想说一句:
Gate + Apple Pa
post-image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信任再加一分:Gate 用数据证明自己
在加密圈,大家都懂一个道理:
别听他们怎么说,要看他们的钱包有多鼓。
我最近翻了下 Gate 最新的储备金报告,结果有点出乎意料
不仅数字漂亮,他们连技术细节都卷到了行业前列。
技术层面:别光说“我们有钱”,要能证明
Gate 用的是「Merkle Tree + zk-SNARKs」的双重证明方案。
简单理解就是:
Merkle Tree 确保每个用户资产都能被验证;
zk-SNARKs 能在不泄露隐私的前提下,证明数据真实。
这比那种“我说我有钱,你信不信”的模式靠谱多了。
在一个讲究信任的行业里,这一步其实很关键。
储备金趋势:数字在稳步上涨
我翻了他们过去一年的数据,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
2024 年 3 月:总储备金约 61 亿美元,储备率 115.49%。
2025 年 5 月:储备金涨到 108 亿美元,储备率升至 128.57%。
2025 年 8 月:储备率 123.98%,总储备金逼近 120 亿美元。
也就是说,他们不只是“够还”,而是比用户资产多出一大截。
对于交易所来说,这相当于在屋顶上又加了一层防护网。
主流币种:该多的地方真多了
对我们普通用户来说,这部分最关键。
毕竟大家的钱包里,八成是 BTC、ETH、USDT。
Gate 的数据是这样的:
BTC 储备率 133%(用户 18536.99 枚,Gate 自
BTC-7.16%
ETH-7.26%
post-image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Gate 最新合约积分活动——第 8 期 WLFI 空投终于要开了!只能说,这平台最近是真勤快,福利一波接一波。对于经常在 Gate 上跑合约的老玩家来说,这波空投基本是「动动手就到手」的类型。
📍领取入口:
🕖开启时间:2025 年 10 月 28 日 19:00
Gate 的合约积分,其实是根据你过去 15 天的交易活跃度生成的,不仅看你有没有下单,还会参考资产持有、交易频率这些指标。积分越高,你能参与的空投、TGE 认购、限时活动也就越多。系统每天会对账户 USDT/BTC 余额进行快照,用美元价值来发放积分。
这几天结束的几期空投应该不少人都有印象:PUMP、ADA、PEPE、FLOKI、ZORA、PENGU……一个比一个热门。尤其是 PEPE 和 FLOKI 这种经典 Meme 项目,几乎一上架就被一抢而空。能通过积分免费参与,确实是 Gate 给合约玩家的一大福利。
📌 我看了下官方公告(
可以看出,Gate 已经不只是单纯在发福利,而是在通过合约积分搭建一个长期激励体系——既能稳住活跃度,又能回馈忠实用户。
所以,如果你上几期错过了,这次千万别再犹豫。去查查自己的积分,说不定又能轻松捡一份空投。
#Gate合约积分
WLFI-8.05%
BTC-7.16%
PUMP-8.96%
ADA-7.94%
post-image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Gate Q3报告:风雨之后,依旧是那个稳稳的Gate
刚看完 Gate 的 2025 年第三季度报告,心里挺有感触的。
这一季,整个行业算是迎来久违的回暖,不少平台都在喊“复苏”,可真要看谁在实干,Gate 的这份报告算是最能打的例子。
他们给Q3定的主题是:“持续深化 All in Web3 布局,构建全球领先的加密生态”。
听起来有点官话,但往下看内容,我反而觉得这次他们是真在做事,不是喊口号。
一、平台业务:该爆的爆了
报告里最亮眼的部分,毫无疑问是交易业务。
合约交易量直接飙了 98.9%,市占率也突破 10%,这不是小数目。
现货这边同样创了新高,用户总数也突破 4100万。
这说明 Gate 没被短期的噪音带偏,依旧扎实地把“交易”这件事做到极致。
行业卷来卷去,Gate还是那个做得最稳的老玩家。
二、生态建设:一步步铺路
这季度最大的亮点就是 Gate Layer 正式上线。
这不仅是个基础设施,更像是 Gate 对 Web3 未来的一次“下注”。
上面衍生出了 Gate Perp DEX、Gate Fun 等生态产品,从底层到用户端,逐步打通了闭环。
同时,Launchpool、Earn 等老产品也在持续升级,生态拼图越来越完整。
我觉得,这就是 Gate 和别的平台最大的区别:别人在追热点,它在搭框架。
三、安全与合规:稳字当头
储备金率达到 123.98%,再
GT-7.08%
post-image
post-image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刷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更新。
Gate 的持币生息又升级了。
我第一反应是现在连「躺赚」都要卷起来了?
这次直接支持 16 个主流币,像 BTC、ETH 这种不用多说,是大家都认的硬通货。
但我没想到的是,连 FLR、ATOM 这种币的收益率都能到 9.57% 和 6.30%。
重点是,这玩意儿不用锁仓。
资产一直是灵活状态,想提就提,想交易就交易。
这对我这种佛系持币人来说,简直完美。
不想折腾,也不想天天看行情,但又不想让币白白躺着吃灰。
现在,只要开着生息,就像每天在钱包里多塞了点糖。
虽然不是暴利,但心里挺舒服的毕竟市场涨跌我控制不了,
但让资产自己多赚点,这种小确幸我还是挺愿意要的。
说到底,这种收益模式就像「安静的伴奏」,
不吵不闹,却能让整个投资节奏更稳。
有时候,不是非得冲在最前面,
稳一点、活一点,也挺好。
#gate #持币生息 #持有即赚
BTC-7.16%
ETH-7.26%
FLR-4.58%
ATOM-4.57%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Morph Layer:去中心化的新起点
在区块链世界里,很多项目都在讲速度、成本,但我觉得真正能留下来的,一定是那些敢在底层机制上动刀子的。Morph 就是这样一个项目。
它做的核心创新,是分布式序列器网络。听起来很技术,但意思很简单:它不让任何单一主体掌控交易。这意味着两件事:
交易不会被轻易干扰,安全更稳。
参与者更公平,没有抢跑、没有暗箱操作。
这对我来说才是去中心化的价值所在。
Morph 并不是单纯追求“更快”或者“更便宜”,而是把 Optimistic Rollup 和零知识证明结合起来,再加上分布式序列器。它不是在堆参数,而是重新定义了我们和 dApp 的互动方式。
为什么我觉得 @MorphLayer 特别
很多人看 Layer 2,只会看 TPS 或手续费。但我更看重的是,它能不能成为未来生态的文化土壤。Morph 的目标,不只是当一条扩容链,而是想做一个能孕育新型应用的文化系统。
举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
资产数字化:传统金融里的东西,可以被普通人触及,而不是只在机构之间流转。
用户资源变现:带宽、算力、时间,这些都能直接转化为回报。
社区自治:投票和治理不是放在冷冰冰的界面里,而是融进日常互动里。
游戏与现实打通:道具、身份、财富,不再局限在游戏里,而是能自由流通。
钱包进化:它不仅是存储工具,而是用户的“身份护照”。
这些设想,也许短期内没法完全落地,但我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现在大家聊二层,总会拿速度、费用、性能说事。几乎每条新链都在拼这些指标:谁更快、谁更便宜、谁能扛更多交易。可问题是,这些东西大家都在做,越做越像,反而没什么新意。
@MorphLayer 给我的感觉不一样。它的重点不是拼“性能榜单”,而是拼“生态的可塑性”。说白了,它想让不同的应用都能挑到最合适的环境,而不是一条链打天下。对开发者来说,这种思路更接地气:不是强行把所有人塞进一个框子,而是给每个人量身定制一个舞台。
最新的 Morph Hoodi 测试网,就能看出这种方向。它更新了桥接、浏览器、节点参数,还把合约接口做得更顺手。用起来更流畅,也更省事。而旧的 Holesky 测试网马上就要在 9 月 30 日关掉,这说明 Morph 已经准备从“试一试”走向“能真用”。
更打动我的点在于开发者体验。Morph 兼容以太坊的开发栈,还有 SDK 工具,把迁移成本压到最低。对开发者来说,能用熟悉的工具继续写合约,就是最大的安全感。比起单纯的性能提升,这种体验更容易让人留下来。
从行业角度看,Morph 可能不是要和 Arbitrum、Optimism 这些大哥正面硬碰。它走的是差异化的赛道。比如链游、链上社交、AI + 区块链,这些场景需要的不只是低 Gas,更需要灵活的底层环境。Morph 的模块化设计,正好能满足这种需求。
所以在我看来,Morph 的核心竞争力,是能不能成为开发者最
ETH-7.26%
ARB-7.08%
OP-5.22%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前两天,我和一个刚接触Web3的朋友聊天。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同时在五条链上都有资产,想参与各种项目。但紧接着他就抱怨:“太麻烦了!切换网络、跨链转账、Gas费时高时低,操作一次头晕眼花。” 看着他疲惫的样子,我忽然意识到,我们谈论多链未来已经很久,但用户的真实体验,却还卡在这些最基础的“路障”上。
正是这次聊天,让我更坚定地觉得,像 @MorphLayer 和 @Cointel_io 这样的项目,正在做的事情特别关键。它们的思路完全不同,但都瞄准了真实的问题。
先说说 MorphLayer,它像一条跨链高速路。
MorphLayer 不是普通的L2,它更像在做减法。它想让多链的复杂操作变简单。
比如用 $ 把不同链连起来,让用户不用来回切换。还有Gas费的优化,是真在帮用户省钱。BulbaSwap 的零滑点交易,加上 Sablier 的分润机制,让流动性更稳,创作者收益也更可预测。
另外 Minterest 的信用系统和开放的 SDK,让开发者可以自由组合协议,不用被限制。
我的感受是,MorphLayer 其实是想做一条能跑更多应用的“跨链高速路”。说白了,就是让用户省心,也让开发者更敢创新。
再看 Cointel,它的切入点完全不同。它不是从技术出发,而是从信息入手。
通过 $COLS 代币,把大家共同贡献的知识和链上数据结合起来。借助 Avalanche 的结构和 AI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Gate 的 Launchpad 又有新项目了,这次是第 4 期的 Plasma(XPL)。
看到消息后我马上就想告诉大家,因为这次确实有点不一样。
我觉得有两个地方特别吸引我。
一个是可以用 GUSD 来认购,平时这种机会不多。
另一个是既能铸造又能认购,一笔钱可以赚两份收益,听起来真的很划算。
规则其实不复杂:
这次一共发售 3,000,000 XPL
认购价格是 1 XPL = 0.35 GUSD
开始时间是 9 月 23 日 21:30(UTC+8)
每个人最多能买 30,000 XPL
当然,要先完成 KYC。
不过有个条件:你需要先交易达到一定量,才能解锁认购额度。
具体是这样分的:
想认购 3,000 XPL,需要交易量达到 12 万 U
想认购 15,000 XPL,需要交易量达到 100 万 U
最多认购 30,000 XPL,就要交易满 300 万 U
简单来说,你交易越多,能认购的也越多。最高就是 3 万 XPL。
另外收益预期可参考图片(DYOR)
如果你也有兴趣,可以自己去 Gate 官网看详情:
公告链接:
认购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一起试试看,互相交流~
#GateLaunchpad Gate
XPL-9.13%
GUSD-0.02%
post-image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还记得几年前,我第一次听说区块链存储的时候,心里挺兴奋的。那时候觉得,「哇,以后我的数据不用怕丢了,还能去中心化保存,多安全!」
结果实际用下来,才发现坑不少:Filecoin 像租仓库,过期要续约,心累;Arweave 虽然说是永久,但价格又高又波动,大文件一查慢到抓狂。说实话,我一度觉得,这些所谓的「存储链」,更多是概念大于实际。
直到后来接触到 @Irys_xyz,我才发现,原来数据还可以不只是「存着」,而是真正能跑逻辑、能服务应用和 AI 的「活的资产」。这才让我眼前一亮。
今天我就来聊聊 Irys,顺便对比一下 Filecoin、Arweave 这些老牌存储链,看看它到底牛在哪。说白了,我感觉 Irys 就是直接换了个思路,把存储玩出了「能动」的感觉。
🔹 存储模式:租 vs 档案 vs 组件
Filecoin 的问题很明显:只能租,最长 540 天,到期还得续约,麻烦。合约也看不到存的数据,价格还跟市场起起落落,不稳。
Arweave 看似厉害,一次付钱永久存,但价格跟 AR 代币挂钩,高也不说,还经常波动。小文件没事,大文件一查慢得要命。而且它没有原生执行能力,得靠外部模块。
Irys 就聪明了,短期和永久都能选,价格锚定硬盘成本,短期大概 $2.5/GB,永久才 $0.03/GB。多账本架构,取数快。最重要的是,它让 EVM 合约能直接读写数据,还自带验证机制,安
FIL-4.39%
AR-6.06%
WAL-9.05%
ETH-7.26%
post-image
post-image
  • 赞赏
  • 1
  • 转发
  • 分享
7827HCvip:
irys有代币吗?
  • 热门话题查看更多
  • 热门 Gate Fun查看更多
  • 置顶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