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穩定幣的萬億盛宴:誰在賺錢?
作者:Cole
在風起雲湧的加密世界中,比特幣和以太坊是萬眾矚目的明星,而穩定幣(如 USDT 和 USDC)則是這個龐大生態系的“血液”、“燃料”和“籌碼”。它們串聯起一切,是交易者躲避波動的避風港,也是 DeFi(去中心化金融)世界的底層結算工具。
你可能每天都在使用它們,但有沒有想過一個最基本的問題:
你將 1 美元交給發行方(比如 Circle),換回 1 個 USDC 代幣。你持有這個代幣,不產生任何利息。當你換回美元時,你拿回的也僅僅是 1 美元。
然而,這些發行方卻賺得盆滿缽滿。Circle 在 2024 年的收入高達 17 億美元,而 Tether 更是在 2024 年創下了 130 億美元的驚人利潤。
**這筆錢……是從哪裡來的?**我們來一起看看穩定幣系統的運作方式,以及誰是這場盛宴的真正贏家。
01 核心“印鈔機”
穩定幣發行方的商業模式,簡單到近乎“無聊”,但又因其規模而無比強大。它本質上是一種古老的金融模式:玩轉“浮存金”。
這就像一家銀行吸收了活期存款,或是一個貨幣市場基金(MMF),但關鍵區別在於——它不需要為這些“存款”(你持有的穩定幣)支付一分錢利息。
在零利率時代(2022 年之前),這個模式幾乎賺不到錢。但隨著美聯儲近年的瘋狂加息,美國國債收益率飆升。Circle 和 Tether 的利潤也隨之“原地起飛”。
毫不誇張地說,這些穩定幣巨頭數十億美元的估值,本質上是對美聯儲“在更長時間內保持更高利率”這一宏觀政策的“槓桿押注”。美聯儲的每一次加息,都像是對這個行業的一次直接“補貼”。如果美聯儲未來重返零利率,這些發行方的核心收入將瞬間蒸發。
當然,除了利息,發行方還有第二收入來源:機構手續費;
02 Circle vs. Tether的戰略對決
雖然商業模式基石相同,但 Circle 和 Tether 在如何管理那上千億美元的儲備金上,卻走了兩條截然相反的道路。這造就了它們截然不同的風險、透明度和盈利狀況。
Circle (USDC) 的合規與透明
Circle 竭力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值得信賴、擁抱監管的“乖學生”。它的策略核心不是“請你相信我”,而是“請你相信貝萊德”。
Circle 的儲備金結構極其保守和透明。它沒有自己下場去管理那幾百億美元,而是選擇將這份信任“外包”給了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
Circle 的大部分儲備金被存放在一個名為“Circle 儲備基金”(代碼 USDXX)的工具中。這是一個在美國 SEC 註冊的政府貨幣市場基金,由貝萊德全權管理。根據 2025 年 11 月的數據,這個基金的投資組合無聊到極致:55.8% 的美國國債回購協議和 44.2% 的美國國債。
這是一種高明的戰略防禦。Circle 犧牲了部分潛在收益(它需要向貝萊德支付管理費),以換取機構和監管的長期信任。
Tether (USDT) 的激進與暴利
如果說 Circle 是個嚴謹的會計,那麼 Tether 就是個激進的對沖基金經理。
Tether 在透明度上一直備受詬病(它依賴 BDO 的“鑑證報告”,而非全面的財務審計),但它的投資策略卻遠比 Circle 激進、多元,也因此帶來了驚人的盈利。
讓我們看看 Tether 截至 2025 年第三季度的儲備金裡都裝了些什麼:
貴金屬(黃金):129 億美元;
比特幣:98 億美元;
擔保貸款:146 億美元;
其他投資:38 億美元。
看明白了嗎?Tether 不僅在賺美國國債的利息,它還在同時承擔著大宗商品風險(黃金)、加密貨幣波動風險(比特幣)和信用違約風險(那 146 億美元的神祕貸款)。
Tether 的運作方式根本不是貨幣市場基金,它更像一個“內部對沖基金”,而它的資金來源,就是全球用戶持有的、無息的 USDT。
這就是 Tether 能在 2024 年實現 130 億美元利潤的祕密。它不僅吃利息,還在賭比特幣和黃金的資本利得,同時通過放貸獲取更高的風險收益。
這也解釋了 Tether 為何如此強調它的“超額儲備”(或稱“淨資產”,截至 2024 年 8 月為 119 億美元)。這筆錢並不是可以隨意分配的“利潤”,它是一個“資本緩衝墊”,是 Tether 必須預留的“防雷基金”。它必須用這筆錢來吸收其風險資產(比特幣、貸款)可能帶來的潛在巨額損失,以防止 USDT“脫鍊”。Tether 必須 保持高利潤,才能支撐得起它高風險的資產遊戲。
Circle及Tether儲備資產構成對比(數據截至 2025 年第三/四季度)
03 利潤去哪兒了?
這數百億的利潤,是如何被分配的?這再次揭示了兩家公司的巨大差異。
Circle (USDC) 的“枷鎖”:與 Coinbase 的昂貴分帳
Circle 雖然收入(Revenue)很高,但其淨利潤(Profit)卻一直被一項巨大的成本所拖累——那就是它與 Coinbase 達成的收入分成協議。
Circle 和 Coinbase(USDC 的聯合創始方) 早在 2018 年就達成協議,雙方同意**分享 USDC 儲備金產生的利息收入。**Coinbase 能獲得“剩餘支付基礎”的 50%。
這份協議是按 Coinbase 平台上的 USDC 持有量來計算的。但到了 2024 年,Coinbase 平台上的 USDC 僅占總流通量的約 20%,但這份早年的“陳舊”協議卻使其有權拿走總儲備金收入的約 50% 至 55%。
這項分銷成本**“侵蝕了 Circle 的大部分利潤”**。Circle 支付給 Coinbase 的收入比例從 2022 年的 32% 飆升至 2024 年的 54% 。在 2025 年第二季度,Circle 總收入 6.58 億美元,但光是“分銷、交易和其他成本”就高達 4.07 億美元 。
因此,**Coinbase 不僅僅是 Circle 的合作夥伴,它更像是 USDC 核心收入流的“合成股權持有人”。**Coinbase 既是 Circle 最大的分銷渠道,也是其最大的成本負擔。
Tether (USDT) 的“黑匣子”
Tether 的利潤分配則是一個完全不透明的“黑匣子”。
Tether (USDT) 由一家在英屬維爾京群島(BVI)註冊的私營公司iFinex擁有。iFinex 同時還擁有並運營著著名的加密貨幣交易所Bitfinex。
Tether 報告的130億美元利潤,全部流入了母公司iFinex。
作為一家私營公司,iFinex不需要像上市公司 Circle那樣公布詳細的成本和股息。但根據歷史記錄和公開信息,這些錢有三個去向:
因此,Circle 的利潤分配是公開的、昂貴的、且被(Coinbase)鎖定的。而 Tether 的利潤分配是不透明的、自由裁量的,並完全由 iFinex 的內部少數人控制,這些錢正在成為其建立下一個商業帝國的彈藥。
04 普通玩家如何“分一杯羹”?
既然發行方吃掉了所有的國債利息,那麼作為穩定幣的持有者,我們(加密玩家)又是如何在這個生態中賺錢的?
我們能賺的錢,不來自發行方,而是來自其他加密用戶的需求,通過提供服務(流動性、貸款)並承擔鏈上風險來獲取收益。
主要有三種玩法:
策略 1:借貸(Lending)
策略 2:提供流動性
Curve 是專為穩定幣之間(例如 USDC 換 USDT)的兌換而設計的,其算法能做到極低的滑點(價差)。
誰付你錢?:交易者。每當有人在 Curve 上用 USDC 換 USDT,他們需要支付一筆極小的手續費(例如 0.04% )。這筆費用會按比例分給你。
額外獎勵:為了激勵你提供流動性,Curve 還會額外“空投”你其治理代幣(CRV)作為獎勵。
策略3:收益耕作(Yield Farming)
將 USDC 存入 Aave;
以這筆 USDC 為抵押,借出 ETH;
將借來的 ETH 投入到其他高收益的池子裡。
05 小結
歸根結底,穩定幣的故事是“兩種經濟”的故事。
第一種是私密的、鏈下的盛宴:發行方(Tether/Circle)將你我“閒置”的儲備金投入美國國債,並將由此產生的數十億利息與他們的股東和企業盟友(如 Coinbase)瓜分,而代幣持有者一無所獲。
第二種經濟則是我們自己構建的——那個充滿活力的、鏈上的 DeFi 世界。在這裡,用戶通過借貸和提供流動性,從其他用戶支付的費用和利息中賺取收益。
這揭示了行業的核心諷刺:一個去中心化的生態系統,其“血液”卻由高度中心化、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銀行”所供應。這個龐大帝國的未來懸於兩大支柱之上:一是發行方賴以生存的高利率宏觀環境;二是 DeFi 用戶對投機和槓桿的持續需求。
這兩大支柱能持續多久,或許才是這個萬億賽道真正的終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