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之前有段時間特別喜歡研究跨鏈協議,但越看越覺得累。
不是技術復雜,而是每次看到“跨鏈體驗更快”“手續費更低”這類賣點。
我都會冒出一句:“這些東西很好,但你們靠什麼賺錢?”
有次和一個朋友聊天,
他問我:“你知道跨鏈最大的矛盾是什麼嗎?”
我說不知道。
他說:“大家都在用,沒人能從跨鏈本身賺錢。”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爲什麼過去幾年那麼多跨鏈項目做不大。
模型不通,越用越虧,注定拼補貼。
直到這次看到 Rhea 和 NEAR Intents,我又想起那句話。
但這次,答案完全反了過來。
我第一次看到一個跨鏈系統,把“別人越用 → 我越賺”這件事,講得清清楚楚。
進入正文。
當 Rhea 遇上 NEAR Intents:非 EVM 的 DeFi 真正開始動了
參與了很多嘴擼項目投研後,很少有項目能讓我突然“開竅”。
Rhea + NEAR Intents 就是其中一個。
不是因爲他們數據嚇人,而是因爲他們真正把一個多年沒人解開的跨鏈問題翻轉了:
跨鏈不再是消耗,而是收入。
NEAR Intents 不是工具
它更像所有鏈都繞不過去的“結算收費口”
以前說跨鏈,就是橋、Swap、繞來繞去、體驗碎。
NEAR Intents 的邏輯只有一句:“你想要什麼?”
比如:
把 ETH 換成 SOL
把 A 鏈資產借到 B 鏈
把 BTC 抵押借 USDT
你只要說目標,系統自動跑:
自動比價
自動比深度
自動路由
自動完成執行
關鍵點只有一個:
不管你在哪條鏈發起操作,最終結算都在 NEAR。
你在 Solana 操作 → 結算在 NEAR
你在 Base 操作 → 結算在 NEAR
你在任何鏈操作 → 還是 NEAR
所以每一筆都要付 NEAR 的結算費。
簡單一句:
別人熱鬧,NEAR 收錢。
Usage = Revenue。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跨鏈使用量”可以變成“鏈的價值”。
Rhea 做的事情更直接
它把那些沉睡多年的非 EVM 資產拉回了 DeFi 世界 ZEC、LTC 這些老公鏈市值都不小,但在 DeFi 裏基本沒存在感。
不能借
不能抵押
不能做收益
就像關在玻璃罩裏。
Rhea 的做法很簡單,但殺傷力極大:
統一借貸池(Unified Pool)
抵押 ZEC → 借 USDT
抵押 BTC → 借 SOL
抵押啥、借啥都可以
跨資產
跨鏈
跨生態
全打通。
和傳統的“隔離池”完全不是一個時代。
而且因爲跨生態統一池的效率更高,利率直接翻倍:
Base USDC/USDT:約 6%
Rhea:能上到約 12%
這是我以前根本沒想過的——
原來這些老資產這麼能打,只是以前沒人把它們接起來。
數據給的衝擊是真實的
我不喜歡堆數據,但這次必須提。
因爲增速太誇張:
TVL 佔 NEAR 全鏈 94%+
30 天交易量接近 10 億美金
協議收入足夠回購代幣
Intents 已處理 230 萬筆跨鏈操作
這些不是“計劃上線”。
是現在正在跑的業務。
你必須承認:
市場已經在用腳投票了。
KOL 和機構的態度變得非常快
最近兩周,我明顯感覺到一個方向變化。
一些老牌交易員、數據分析師、研究者都開始主動聊 NEAR、Rhea、Intents。
Illia(NEAR 聯創)一直強調:
“Intents 不是跨鏈工具,是下一代鏈抽象。”
Raydium 已經掛出 ZEC/SOL 交易對
很多錢包開始默認使用 Intents
數據平台也在分析它的費率模型
這些都是“已經落地”的信號。
不是喊敘事,是實打實在走的路徑。
我的結論很簡單
NEAR 可能是第一個真正把跨鏈使用量變成“鏈本身收入”的生態。
以前跨鏈是:
“大家用,我來補貼。”
NEAR 現在變成:
“大家用,我收費用。”
Rhea 又把非 EVM 資產的天花板完全打開。
這兩個組合在一起,我第一次看到:
鏈抽象不是一個概念。
是一個能持續賺錢的模式。
跨鏈不是消耗,而是收入。
用戶不是成本,而是價值來源。
這就是我這次最深的感受。
我寫鏈上能寫這麼久,不是因爲項目多,而是偶爾能遇到那種“把商業邏輯講透”的新東西。
@rhea_finance + @NEARProtocol 就是其中一個。
它不是喊未來,而是已經跑出來。
不是靠想象,而是靠結算費和真實 TVL 在增長。
這就是我爲什麼開始認真看這個方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