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幣:加密領域最後一個1000倍機會

robot
摘要生成中

作者:mert | helius.dev 來源:X,@0xMert_ 翻譯:善歐巴,金色財經

簡而言之,比特幣誕生之初面臨三大問題:一是合法性,二是可編程性與擴展性,三是隱私性。

比特幣透過成為萬億美元規模資產解決了合法性問題,Solana 與以太坊解決了可編程性與擴展性問題,而隱私性則是僅剩的待解難題(也因此形成了存在非對稱收益的市場缺口),其中 Zcash 等公鏈正引領這一方向。

我將隱私技術稱為最後一個千倍機遇或最後一場 PvE戰役,並非只是吸引眼球的噱頭(盡管它確實有這個效果),更重要的是基於市場中逐漸顯現的非對稱機會與缺口,再加上宏觀層面的時機成熟。這一領域不僅包含零知識證明,還涵蓋混幣器、全同態加密(FHE)與安全多方計算(MPC)等技術。

發展歷程梳理

比特幣源於密碼朋克運動,旨在打造原生互聯網貨幣,是對2008年金融危機的直接回應。初期的比特幣兼具創新性、無政府主義色彩與不確定性——沒有人能確定它能否成功,因此爭奪合法性成為當時的核心目標。隨著知名度提升,比特幣面臨兩大主要質疑:一是缺乏可編程性(後續又衍生出擴展性問題),二是缺乏隱私性。

以太坊的誕生旨在解決可編程性不足的問題,而 Solana 則聚焦於解決可編程性場景下的擴展性難題。過去5至8年,加密貨幣領域的發展主線正是上述過程,同時比特幣的合法性逐步得到認可。未來,可編程性/擴展性領域與比特幣生態仍會持續優化,但很難再出現千倍級的突破——也就是說,後續改進更可能是邊際性的,而非量級上的躍升。

另一方面,Zcash 的創建旨在解決另一大質疑,即隱私性缺失。若將人類文明的技術發展視為一棵技術樹(如圖所示),Zcash 的目標便是在隱私分支上實現突破。

隱私性不足的問題,早已得到中本聰(在首篇比特幣相關貼文中引用了 Zooko 的觀點)與哈爾·芬尼等行業先驅在公開論壇上的認可。

早年,數字現金面臨的核心難題是雙花問題(同一筆資金被重複花費)。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確保所有用戶都能看到其他人的帳戶餘額——這正是如今區塊鏈默認透明的主要原因,是解決雙花問題的必然結果。

事實上,中本聰曾公開表示願意為比特幣加入零知識證明技術以提升隱私性,並稱這能讓比特幣變得更完善,但當時他尚未找到在加入該技術後解決雙花問題的方法,畢竟這項技術在當時還太過新穎。

YBjYKicnwU9Vuu4YMTB80fa2yQ5aELoIxnJz0s1X.png

當時零知識證明技術的新穎程度,從 Zcash 是全球首個將其投入生產環境的團隊便可見一斑——這不僅是在加密領域,而是在所有行業中。

但受限於技術新穎度與開發難度,零知識證明需要經過多次迭代才能完善,同時消除對信任假設的依賴。因此,無論是 Zcash 項目本身,還是零知識證明技術整體,都曾經歷過一段艱難的發展期。

這一局面持續至今,零知識證明技術終於走向成熟,而擴展性/可編程性賽道已觸及技術S曲線的上限。

如今,比特幣已具備合法性,Solana與以太坊證明了可編程性具備產品市場契合度,隱私技術分支成為僅剩的、能帶來非對稱收益的領域。

隱私技術的機遇窗口

從時機來看,當下正是隱私技術發展的關鍵節點。近期加密貨幣領域多由投機與商業利益主導,但加密貨幣的起源是密碼朋克運動——密碼朋克的核心目標是用密碼學與代碼構建保障自由與隱私的系統,而現在我們正回到這一核心方向。

再結合宏觀環境:債務危機蔓延、比特幣已證明非主權貨幣的可行性、全球範圍內(尤其歐洲)權力濫用與隱私侵犯事件頻發,再加上機構逐步進入鏈上生態後對隱私的剛需——多重因素疊加,意味著隱私技術與零知識證明技術將開啟席捲全球的進程。

此外,隱私技術領域還具備一個獨特優勢:它難度高、影響力大且足夠新穎,能夠從人工智能領域吸引優質人才。這會形成人才湧入→資本跟進的正向循環,進一步推動領域發展。

可以說,覆蓋全球範圍、無法被阻止的私人貨幣時代,已悄然來臨。

註:我並非認為比特幣、Solana、以太坊等項目已無上漲空間,它們未來規模無疑會進一步擴大。但以它們目前的體量來看,再實現百倍漲幅的可能性極低。

BTC1.73%
SOL3.97%
ETH3.38%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