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HyperEVM正在給Hyperliquid拖後腿?
作者:雨中狂睡
在 Hyperliquid 被 fud 最猛的時候,諸如 @smartestmoney @CL207 等大哥都在入場買入。
而那個公開做空的哥們,正在被清算。
Hyperliquidated.
如果你是因爲團隊 unstake 或者解鎖而去在高位賣出/做空 $HYPE ,我覺得是沒問題。但需要請想清楚的一點是, $HYPE 短期的下行,並不意味着 Hyperliquid 的基本面變壞了。相反的,隨着 Hyperliquid Hip-3 的推出和擴展,我覺得 Hyperliquid 的基本面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發展。這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到的事情。
以及,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具體哪篇我就不放連結了),簡單聊一下我的觀點。
那篇文章的核心觀點是「HyperEVM 生態與 $HYPE 暫未對齊導致了市場對 Hyperliquid 的估值評級還停留在 Aave、Uniswap 的應用這個級別,而非 Layer1/Layer2 這種基礎設施級別」。
我覺得,說 HyperEVM 生態與 $HYPE 暫未對齊是沒問題的。HyperEVM 生態目前真正擁有價值的協議應該只有 $HYPE 的 LSD 協議。
但需要克服的一個思維誤區在於,團隊推出 HyperEVM 並不是爲了抬升 $HYPE 的估值級別,而是希望 HyperEVM 生態項目能夠產生與 Hyperliquid 核心 PerpDEX 產品的協同效果。
我們不能將傳統的胖協議瘦應用理論應用到 Hyperliquid 上——很多項目推出 Layer1 都是爲了讓自己更好的賣幣,而我們在 Hyperliquid 團隊行爲上並沒有看到這種跡象。以及,大部分 Layer1 項目方努力發展生態,是爲了讓自己主鏈代幣擁有一個承接池,即獲得充足的退出流動性。
而且,事實證明,用更高價值去判定基礎設施的估值本身就是加密世界一直以來的一個價值錯判。
Fees Don’t Lie.
Layer1 市值佔 Total Market Cap 的90%,但他們的費用只佔總費用的12%。加密貨幣的估值定價仍然基於“胖協議瘦應用”理論。但數據顯示的情況恰恰相反。
Hyperliquid 或許能夠改變這一情景。應用是最直接的價值捕獲層,將長期的、大量的費用收入投入到自身代幣的回購中才是 $HYPE 的價值支撐。長期來看, $HYPE 的價值不是由 HyperEVM、Hip-3 所帶來敘事驅動的,而是由其費用決定的。
Hyperliquid 並不需要 HyperEVM 生態作爲 $HYPE 的退出流動性,實質上,其產品費用才是 $HYPE 的退出流動性。以太坊也一樣,它也有銷毀機制,但它無法捕獲足夠的費用,而 Layer2 利用了以太坊的安全性,但又沒能將其創造的價值重新反哺至 $ETH 上。所以,很多人都會把 Lighter 當成是以太坊的轉機,希望作爲 Layer2 的 Lighter 能夠爲以太坊創造出價值增量來。
我們再將話題轉回至 HyperEVM 上。HyperEVM 上的開發者在一開始遵循的還是在其他鏈開發的邏輯,給 HyperEVM 搭建完整的 DeFi 生態和炒 meme,比如做 LSD、借貸和 DEX 等產品。但這些產品,除了 LSD 外,並沒有爲 Hyperliquid 的核心產品 PerpDEX 提供價值增量。這也導致了 HyperEVM 沒辦法與 $HYPE 對齊。
不過,就像我上文提及的,雖然直至現在 Hyperliquid 還沒有出現現象級的、能夠與 Hyperliquid 核心產品產生共振的 DeFi 產品,但至少現在,Hyperliquid 還並不需要生態作爲 $HYPE 蓄水池。所以,生態項目和開發者還擁有充足的發育時間。而且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產品的出現和發展(比如最近即將 TGE 的 @harmonixfi @hyperbeat ),只是獲取用戶和信任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
因此,我覺得這是一個完全不需要去擔心的問題。
最後,回歸到第一性原理來看,Hyperliquid 團隊所有的工作和產品更新,都是在爲其核心產品服務。如果只是用傳統幣圈思維去看 Hyperliquid 的估值上限,就有些盲人摸象了。
That’s all, hyperliquid.